脊髓,功能,作用,反射,部分

提問: 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有什么區別 問題補充: 医师解答: 神經系統nervous system是機體內起主導作用的系統。內、外環境的各種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過周圍神經傳遞到腦和脊髓的各級中樞進行整合,再經周圍神經控制和調節機體各系統器官的活動,以維持機體與內、外界環境的相對平衡。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間接處于神經系統的調節控制之下,神經系統是整體內起主導作用的調節系統。人體是一個復雜的機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同時,人體生活在經常變化的環境中,環境的變化隨時影響著體內的各種功能。這就需要對體內各種功能不斷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調節,使機體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實現這一調節功能的系統主要就是神經系統。神經系的基本結構神經系統是由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所組成。1.神經元。神經元neuron是一種高度特化的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傳導興奮的功能。神經元由胞體和突起兩部分構成。胞體的中央有細胞核,核的周圍為細胞質,胞質內除有一般細胞所具有的細胞器如線粒體、內質網等外,還含有特有的神經原纖維及尼氏體。神經元的突起根據形狀和機能又分為樹突dendrite和軸突axon。樹突較短但分支較多,它接受沖動,并將沖動傳至細胞體,各類神經元樹突的數目多少不等,形態各異。每個神經元只發出一條軸突,長短不一,胞體發生出的沖動則沿軸突傳出。根據突起的數目,可將神經元從形態上分為假單極神經元、雙極神經元和多極神經元三大類。根據神經元的功能,可分為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和聯絡神經元。感覺神經元又稱傳入神經元,一般位于外周的感覺神經節內,為假單極或雙極神經元,感覺神經元的周圍突接受內外界環境的各種刺激,經胞體和中樞突將沖動傳至中樞;運動神經元又名傳出神經元,一般位于腦、脊髓的運動核內或周圍的植物神經節內,為多極神經元,它將沖動從中樞傳至肌肉或腺體等效應器;聯絡神經元又稱中間神經元,是位于感覺和運動神經元之間的神經元,起聯絡、整合等作用,為多極神經元。2.神經膠質。神經膠質neuroglia數目較神經元,突起無樹突、軸突之分,胞體較小,胞漿中無神經原纖維和尼氏體,不具有傳導沖動的功能。神經膠質對神經元起著支持、絕緣、營養和保護等作用,并參與構成血腦屏障。3.突觸。神經元間聯系方式是互相接觸,而不是細胞質的互相溝通。該接觸部位的結構特化稱為突觸synapse,通常是一個神經元的軸突與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胞體借突觸發生機能上的聯系,神經沖動由一個神經元通過突觸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神經系統的構成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大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腦和脊髓位于人體的中軸位,它們的周圍有頭顱骨和脊椎骨包繞。這些骨頭質地很硬,在人年齡小時還富有彈性,因此可以使腦和脊髓得到很好的保護。腦分為端腦、間腦、小腦和腦干四部分。脊髓主要是傳導通路,能把外界的刺激及時傳送到腦,然后再把腦發出的命令及時傳送到周圍器官,起到了上通下達的橋梁作用。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脊神經和植物神經。腦神經共有12對,主要支配頭面部器官的感覺和運動。人能看到周圍事物,聽見聲音,聞出香臭,嘗出滋味,以及有喜怒哀樂的表情等,都必須依靠這12對腦神經的功能。 脊神經共有31對,其中包括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 1對。脊神經由脊髓發出,主要支配身體和四肢的感覺、運動和反射。植物神經也稱為內臟神經,主要分布于內臟、心血管和腺體。心跳、呼吸和消化活動都受它的調節。植物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類,兩者之間相互桔抗又相互協調,組成一個配合默契的有機整體,使內臟活動能適應內外環境的需要。 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其位置常在動物體的中軸,由明顯的腦神經節、神經索或腦和脊髓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成分組成。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大量神經細胞聚集在一起,有機地構成網絡或回路。中樞神經系統是接受全身各處的傳入信息,經它整合加工后成為協調的運動性傳出,或者儲存在中樞神經系統內成為學習、記憶的神經基礎。人類的意識、心理、思維活動也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 脊椎動物的腦位于顱腔內,脊髓位于椎管內。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從胚胎時身體背側的神經管發育而成。神經管的頭端演變成腦,尾端成為脊髓。神經管腔在腦內的部分發展演變成為腦室,在脊髓部分演變成為中央管。腦在開始時是3個腦:前腦泡、中腦和菱腦泡,以后又衍化成為端腦、間腦、中腦、小腦、腦橋和延髓。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內許多神經纖維是有髓鞘的,它們聚集在一起時,肉眼觀呈白色,稱白質。相反,神經細胞體集中的部位,肉眼觀呈灰色,由大量神經細胞體和樹突上大量突觸組成,稱灰質。中樞神經系統內由功能相同的神經細胞體集聚組成的,具有明確范圍的灰質團塊叫做神經核。在脊髓中進行的神經活動,主要是按節段進行的反射性活動;但脊椎動物的許多活動都帶有整體性,這有賴于腦與脊髓之間聯系來完成。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出現了許多縱向走行的神經纖維束。在腦和脊髓的左、右兩側之間也有許多連合纖維,其中最粗大的是大腦兩半球之間的胼胝體。脊髓還保留著原來神經管的模式,灰質居中央管的周圍,而白質圍于灰質的表面。脊髓的背側部分由胚胎時期神經管的翼板發展而成,主要接受感受器的傳入信息。腹側部分由基板發育而成,其功能是運動性的。腦干的顱神經核的位置按其感覺、運動的性質,基本上與脊髓的排列方式相似,但由于腦室的形狀變化,當然,不如脊髓那樣明顯而整齊。腦干中的一些既非感覺又非運動性的神經核,如紅核、橄欖核等,則位于腦干的不同部分。由于腦室及眾多的神經束和傳導束的出現,腦干的構造比脊髓要復雜得多。大腦及小腦的灰質主要分布在表層,分別稱為大腦皮層和小腦皮層;而白質則在深層。功能 中樞神經系統像是一部容器巨大的信息加工器,加工的結果可以出現反射活動、產生感覺或記憶。例如動物遇到傷害性的東西,會逃避躲開,這是一種反射動作。在這個反射動作中,傷害性刺激所引起的信息,傳入中樞,經過中樞的加工,再經運動神經傳出,引起了肌肉的活動。中樞神經系統接受傳入信息后,可以傳到腦的特定部位,產生感覺,這一點在人類是可以根據主觀的經驗明確地報告出來的,在動物或許也有同樣或類似的“感受”。有些感覺信息傳入中樞后,經過學習的過程,還可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留下痕跡,成為新的記憶。中樞神經系統在完成上述功能活動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即協調與整合。協調指整體作用中的各個作用結合成為和諧運動的過程。整合是指把單獨的、部分的活動變成為一個完整的活動過程。在這里,輸出不再與輸入呈一對一的關系,可以是多個輸入,轉化成單個輸出,或者相反。例如,當左腿屈曲時,右腿為了支持體重一般都是伸直的,而左腿屈肌是收縮的,伸肌卻是松弛的。這些活動都體現了中樞神經系統的協調與整合作用。如果從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看,則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可以歸納成兩類:主動作用與對抗作用。對抗作用就是對抗外界環境給予機體的刺激,力圖維持機體活動的原先狀態,在生理學上稱穩態性作用。這對保持機體生理狀態的相對穩定,對于各種生理正常功能的進行有著重要的意義。各種先天的反射性活動,基本上都是屬于這一類,如體溫調節反射,食物引起的胃腸活動反射等。另一類作用并非由明顯的外界刺激所引起而是由機體主動發動的,稱主動作用,這在高等動物尤為明顯,如貓向老鼠撲去,如人們隨意想發動某個動作等。在這兩種活動的基礎上還可經過學習,獲得新的行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lafia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